【新刊导读】结合自然的整体设计——《建筑技艺》2023年1期
AT 2023年 1月刊
结合自然的整体设计
当下,身披绿色、可持续外衣的建筑已不足为奇。但若从生态学、可持续价值观出发,将对自然、人、社会的回应系统整合于建筑的设计,则需另当别论。我们可以追问:如何从生态学的宏观视角看待建筑学,如何将生态、可持续设计策略体系化为建筑语言,如何从科学的性能化设计导向诗意的空间……本期“AT建筑”特别推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宋晔皓老师团队的海南智慧生态新城数字市政厅,以及云寨村社区活动中心、龙湖超低能耗建筑主题馆系列作品,以“结合自然的整体设计”为主题,试图对上述追问提供解答。
如果将梁、柱看作建筑的静态结构,空间中流淌的风、光、能量可以被看作是建筑的动态结构。东入口由台阶而上的通高室外中庭、空调环境界面外的狭长冷巷、嵌套于室内外空间的两个长方形庭院和一个圆形庭院,有序组织成一套基于科学模拟的“生物气候缓冲层”系统,使得无形的动态结构以空间的语言有形化,回应了自然的强大风场和炎热气候,这是整体设计策略之一。环绕西、南侧的大面积覆土景观,台地火山石铺就的景观小径、层层叠落的草坡树木、应季生长的水稻田,只隐隐显露一部分建筑,俨然是一处毫无边界感的开放的立体园林,不仅构建了穿插于室内外的游园景观体系,还成为整个建筑最重要的蓄热系统,成为整体设计策略之二。要说整体设计策略之三,应该是呼应于红色土地的红色陶板立面系统,尤其与“生物气候缓冲层”相结合的不同界面采用了镂空、拼缝的双层陶板,强化了自然的通风和遮阳,使得无形的动态结构以材料的语言有形化。
这些结合自然的整体设计策略,一定程度上暗合了建筑师所提出的中国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三个锚固点——与环境贡献密切相关的生物气候适宜性、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适宜建造和技术体系、与社会公平密切相关的文化多样性。虽然建筑室内还未完成,但对环境的实时监测与对设计的评估验证一直在持续开展,层层叠退的梯田景观花园也已草木葱郁,人工-自然、建筑-景观悄然融合。当技术被转译为诗学,科学原理和艺术表达得以兼顾,这正导向一种理想的可持续建筑创作之道。
吴春花
《建筑技艺》执行主编目 录
AT 建筑
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
/ 宋晔皓 陈晓娟 解丹 褚英男 陈鑫星再造城市山林
——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的景观实践
/ 陈博杰 谢雨东 应宇鹏
从生态学走向建筑学
/ 张帆 张再亮 张蔷蔷
生态自然的技术性
——品谈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
AT 作品
云寨村社区活动中心
/ 陈晓娟 解丹 褚英男 陈鑫星 宋晔皓
龙湖超低能耗建筑主题馆
——整体思维下可持续建筑的设计表达
/ 孙菁芬 褚英男 解丹 陈鑫星 宋晔皓
设计研究
不确定中的确定
——以高性能艺术混凝土模块化的实践与应用为例
/ 孙嘉龙
基于站城融合发展的铁路枢纽综合体内涵解读
/ 戴一正 张晨阳
轨道交通基础数据在城市 TOD规划中的运用
/ 游驭鲲
图解技艺
加减去留的权衡
——关于旧结构改造那些事
/ 徐牧 赵婷婷 张翼
AT 建筑
》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
宋晔皓¹² 陈晓娟² 解丹³ 褚英男¹ 陈鑫星¹
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基于展览和文创办公的综合开放性功能,从热带地区气候策略出发,引入自然景观台地,以及一系列高低贯通的院落、室外中庭和冷巷体系,与不同建筑功能空间体块相互嵌合设计,借鉴东方园林庭院系统的抽象原形,塑造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立体园林空间。
》再造城市山林——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的景观实践
陈博杰 谢雨东 应宇鹏
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介绍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的设计理念、生态手法、文化体现、实践过程和植物配置,基于覆土建筑,从海南地域文化策略出发,借鉴传统园林庭院系统,设置台地景观与不同建筑功能空间体块相互嵌合,探索了具有时间感的景观,塑造了步移景异和景随时变的多维园林空间。
》从生态学走向建筑学
宋晔皓¹² 汪原³
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当绿色、可持续理念已经深入建筑学的讨论中,对自然、生态、社会的回应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与建筑融合,众说纷纭。本期特别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汪原教授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素朴工作室创始主持人宋晔皓深度对谈,以海南智慧生态新城数字市政厅为原点,探讨由生态学为出发点的建筑创作视角、从生态学向建筑学语言的转译,以及多专业整体设计的建筑观,既是对建筑学的思辨讨论,也是对建筑创作实践的回溯反观。
》生态自然的技术性——品谈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以“生物气候缓冲层”、庭院、覆埋等一系列生态措施,减少对空调设备等技术工具的依赖与使用。在人工与自然之间、性能与建筑之间,将技术语言转化为空间语言,在建筑的主体功能外派生出平台、露台、冷巷、廊桥等多样公共空间,以适应海南的气候特征,打造了一座始于生态、融于自然的公园式建筑。
AT 作品
》云寨村社区活动中心
陈晓娟² 解丹³ 褚英男¹ 陈鑫星¹ 宋晔皓¹ ²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从设计角度解读云寨村社区活动中心的主要矛盾及解决方案,项目通过一系列设计策略提供了多样化的村民活动场景,重塑了传统聚落的向心力场所,为当下乡村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空间可能性。
》龙湖超低能耗建筑主题馆——整体思维下可持续建筑的设计表达
孙菁芬² 褚英男¹ 解丹³ 陈鑫星¹ 宋晔皓¹ ²
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介绍龙湖超低能耗建筑主题馆项目的需求、设计过程和建成效果,探讨了整体设计方法在高性能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意义,梳理了满足建筑极低能源需求限制条件下提升建筑空间感受、系统空间一体化的设计方法。
设计研究
》不确定中的确定——以高性能艺术混凝土模块化的实践与应用为例
孙嘉龙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人类的认知和实践行为以把握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而存在,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恰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以高性能艺术混凝土为例,结合工程案例,从复合骨料的文化表达、装配语境下“手作”的迭代呈现、公共空间的尺度适应等方面探讨建筑工程中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转化。
》基于站城融合发展的铁路枢纽综合体内涵解读
戴一正 张晨阳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对“站城融合发展”进行不同空间尺度的解读,将铁路枢纽综合体作为中、微观尺度研究的切入点,明确此概念属于城市综合体范畴而非建筑综合体,阐述了铁路枢纽综合体的影响因素和价值诉求,进而从步行可达性和换乘连续性两方面界定和提取铁路枢纽综合体的空间范围,探究站城融合发展下铁路枢纽综合体在城市空间中的三维边界。
》轨道交通基础数据在城市TOD规划中的运用
游驭鲲
法国 AREP 设计集团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轨道交通基础数据不仅可用于城市TOD规划,也可广泛运用于交通建筑和城市空间设计。在实际项目中,通过经验总结和数据积累,能实现城市土地和交通设施的高效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工程项目的数据归纳也能为行业标准的修订编制提供数据支撑,为交通事业的发展创新指引方向。
图解技艺
》加减去留的权衡——关于旧结构改造那些事
徐牧¹ 赵婷婷² 张翼³
1 一木结构岩土工程技术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2 深圳市华汇设计有限公司
3 广州同尘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探讨改造、加建设计中建筑师在前期阶段可能涉及的技术思想和必要的结构逻辑。列举常见的构件加固方法、原理、思维出发点、细节和完成形态,以及建筑体量变化等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误区。在技术客观要求框架下,尝试提出更加高效合理的建筑与结构协作方式。
点击上方↑杂志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END-
37万粉丝点击关注↓
感谢看到最后,喜欢的话,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分享】您的支持对我们很重要!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